Page 40 - 江苏高考物理小题狂做·基础篇
P. 40

对人分析, 有 f=F OB cos37° ,                             4.B 解析: 如图, 以任意一只篮球为研究对象, 分析受
           解得 f=960N.                                       力情况, 设球架对篮球的支持力 N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α.

           ( 3 ) 对人分析, 有 N=F OB sin37°+m g ,                                       2      2
                                                                                D      L
                                                                                2                2   2
                                                                                    -
           又 f= μ N ,                                                                  2       D -L   , 根据平
                                                            由几何知识得cosα=                    =
                                                                                   D            D

           可得 m=120k g , 此人的质量至少120k g .
                                                                                   2

                                                  方向不
           12. ( 1 ) 改变BC 绳的方向时, AC 绳的拉力F TA                                               m g D
                                                                               ,
                                                            衡条件得2Ncosα=m g 解得 N=                  , 则篮球对球
        变, 两绳拉力的合力F 与物体的重力平衡, 重力大小和方向                                                   2 D -L  2
                                                                                            2
        保持不变. 当 θ=0° , 此时F TA=0 ; 且 θ 必须小于120° , 否则两                                m g D
                                                            架的压力大小为 N'=N=                  , 故选 B.
                                                                                      2
        绳的 合 力 不 可 能 竖 直 向 上, 所 以 θ 角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2 D -L  2
       0°≤θ<120°.

                                     最大,
           ( 2 ) 如图所示, 当 θ=90° 时, F TB
           F max=m g tan60°= 3m g.
                                    最小,
           当两绳垂直, 即 θ=30° 时, F TB

                          3                                    5.C 解析: 以三个物体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 受重
           F min=m g sin60°=  m g.
                          2                                 力和地面对A 和B 的支持力, 两个支持力大小相等, 则由平
                                                            衡条件得知地面对 B 的支持力为 2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
                                                            知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也为2m g A 错误; 地面对A 的作用
                                                                                       ,
                                                            力是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知地
                                                                                                           的
                                                            面的支持力 N 1    和摩擦力 f 的合力与力 m g 和压力 N 2
         考点过关5 牛顿第三定律 共点力的平衡                                                              方向沿 AC 方向, 则力
                                                            合力等大、 反向, C 对 A 的压力 N 2
                                                                        的合力一定不沿AC 方向, B错误; 以C 为研
                                                            m g 和压力 N 2
           1.C 解析: 甲对乙的推力是由于甲的手掌发生形变,
                                                            究对象, 由对称性可知, N BC=N' , 由平衡条件有2N'cosθ=
        故 A 错误; 相互作用的推力大小相等, 故 B 错误; 甲、 乙处于                                           2               2
                                                                        m g
        静止状态, 以甲、 乙为整体时, 甲和乙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                     2m g 得 N' 2=    , l越小, θ 越小, cosθ 越大, 则 N' 2  越小, C
                                                                ,
                                                                       cosθ
        衡力, 故 C 正确; 静摩擦力与重力无关, 与受到的推力平衡,                    正确; 以 A 为研究对象, 根据平衡条件得知地面对 A 的摩
        故 D 错误.                                             擦力 f=N 2 sinθ , l越小, θ 越小, 则 f 越小, D 错误.
           2.A 解析: 取左边的 A 、 B 、 C 三点连接的悬索整体分

        析, 根据对称性可知 A 、 B 、 C 三点下方悬索的总拉力为
        1                              1          1
            ,
         m g 受力平衡如图所示, 可得F DC= m g tan45°= m g         ,
        4                              4          4
        故 A 正确.
                                                               6.C 解析: 以货物为研究对象, 竖直方向受力平衡, 可

                                                            得绳子拉力始终等于货物的重力, 即T=m g A 正确; 人对绳
                                                                                               ,
                                                            的拉力大小保持不变, 设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 支持力
                                                            N=m人g-Tsinθ , 摩擦力 f=Tcosθ , 向右缓慢拉动的过程

                                                            中, θ 角逐渐减小, 则支持力 N 逐渐增大, 摩擦力 f 逐渐变大,
           3.C 解析: 对拖把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可得摩擦

                                                            B 、 D正确; 随着人的右移, 滑轮两侧绳子之间的夹角增大, 由

        力为Fcosθ , 故 A 错误; 地面对拖把的作用力为支持力和摩
                                                            于绳子拉力不变, 则合力减小, 根据平衡条件知, 轻杆对滑轮
        擦力的合力, 该合力应与 m g 和F 的合力等大反向, 故该合
                                                            的作用力减小, C错误.
        力方向与水平向左的夹角大于θ , 故 B 错误; 竖直方向, 有

                                                               7.C  解析: 要使桩子受到绳子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下,
                                 减小, 故 C正确; 同学对推杆
       F N=m g+Fsinθ , θ 减小, 则F N
                                                            则绳子OC 与CD 的合力竖直向下, 如图甲所示. 根据平行四
        的作用力与推杆对拖把的作用力方向相同, 但受力对象不
                                                                            F    2003
        同, 故不是一对平衡力, 故 D 错误.                                边形定则, 有T C=         =      N. 点O 平衡, 对其受力分
                                                                           sin60°  3
                                                            析, 如图乙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有 T C=T' ,
                                                                                                          C
                                                                         2003
                                                                               N
                                                                    T'     3      1006
                                                                      C
                                                           T A=T B=    =        =       N , 故选 C.
                                                                     2      2       3
                                                         6
                                                       ·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