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高中历史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2·RJ
P. 28
2 高中历史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 2·RJ
主观题答题手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主题归纳整合
一、 影响中国古代食物生产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 1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器、 牛耕的普及。
( 2 )耕作方式的改进: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3 )封建政府的扶持: 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扶持小农经济, 注重修建水利工程。
2 不利因素
( 1 )缺乏必要的储存食物的能力,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兼并加剧, 造成大量农民丧失土地。
( 3 )封建政府统治腐朽、 赋税沉重,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 中国农业与食物生产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 大约1万年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
者, 从迁徙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农业时期, 在种植业方面, 中国北方以粟为主, 南方以水稻为主, 形成“ 南稻北粟” 的
生产格局。
2. 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 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耕作的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
的修建推动农业发展, 逐渐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到
南宋时期完成。明清时期, 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3. 现代农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土地的流转促使大
型农场出现, 逐渐形成机械化、 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现代化的养殖和储存技术为
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1 特点
主导性 物种传播受欧洲国家影响, 欧洲国家处于主导地位, 亚非拉国家处于被动地位
丰富性 粮食类、 果蔬类、 经济作物类、 禽畜类, 种类丰富, 以食用作物为主
范围广 具有全球性, 涉及欧、 亚、 非、 美各大洲
交互性 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 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长期性 物种的传播、 引入和接受经历较长的时间
2 深远影响
( 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 使世界人口激增。玉米使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玉米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
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 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