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高中生物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RJ
P. 33
50
高中生物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RJ
以绿藻和蓝细菌为食, 若除去沼虾, 体长较大鲮鱼会 13. ( 1 ) 丁 有机物 二 分解( 呼吸) 作用 ( 2 ) 80
因食物上无种间竞争而增多, 后因为体长较小的鲮鱼 ( 3 ) 12.8% 逐级递减 ( 4 )第三营养级
没有食物, 而无法发育成体长较大的鲮鱼, 从而减少, 解析:( 1 ) 据图分析, 图一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丁。
最后趋于稳定, C正确; 体长为 2.8cm 的鲮鱼是食物 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乙为第一营养级, 则
来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为 1∶1 , 若增重 2k g 至少需 丙中 A 为第二营养级, ③代表的生理作用为分解( 呼吸)
,
要藻 类 ( 传 递 效 率 按 照 20% ) 为: 1÷20% + ( 1÷ 作用。( 2 ) 若图一中的生产者固定了 2000kJ的能量,
,
20% ) ÷20%=30k g D 错误。 则图中 D 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 2000×20%×
10.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以来自化能自 20%=80kJ 。( 3 ) 据图三分析, 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
的形式在 量为500-100=400kJ , 若图二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
养生物同化的化学能, A 错误; 碳主要以 CO 2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B 正确; 生物群落中能 阳能总量为3125kJ , 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量单向流动, 不能循环, C 错误; 防治稻田害虫不能提高 率是400÷3125×100%=12.8% , 从中可以看出生态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只能使能量较多 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 ) 分析图三中
能量关系可知, 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 发育
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 错误。
归纳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和联系 和繁殖的能量, 这其中包括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
能量。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主要以无机物中化学元素的形 14. ( 1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 2 ) 加快生态
形式 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式循环 系统的物质循环 ( 3 )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自身呼吸
过程 沿食物链( 网) 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
消耗 流向分解者 ( 4 )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全球性、 反复利用、 循环进行
解析:( 1 )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时, 主要以
①能量的固定、 转移、 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联系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 网) 流动的载体 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从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
而进入生物群落, ③ 代表绿色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11.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物质是可循环利 ④代表绿色植物和动物的遗体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用的,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且不能循环利用, A 错 重新返还无机环境, 故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③④分别是
误;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比值, 指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2 ) 动物作为消费者, 在该生态
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但不能提 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利于植物
高能量传递效率, B 错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 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 3 ) 分析图乙: A 为初级消费
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彼此相互依存, 不 者的同化量, C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为
可分割, C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 组成生物体的 C 、 H 、 O 、 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示初
N 、 P 、 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图乙可
进行循环, 所以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 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的各种元素, D 错误。 的特点; 其中,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同化的能量
12.C Ⅳ是分解者, 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A 错误; 图 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 还有很多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以
中提供给Ⅳ的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所以有部分 及流向分解者。( 4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人类
会参与到分解者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过程, 还有些可能 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
的形式进入
未被利用, 所以不是全部经过⑦过程以 CO 2 方向进行。
Ⅰ , B错误; 图中b同化量最多, b代表生产者, ab之间的
限时小练15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量传递效率为 15÷111×100%≈13.5% , bc之间的
能量传递效率为3÷15×100%=20% , 所以能量传递效 1.B 过量化肥等氮、 磷污染物排入水体, 使藻类大量
率随营养级升高而升高, C 正确; 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 繁殖, 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但由于空间等资源有限, 某
藻类种群呈“ S ” 形增长, A 正确; 随着污染的加剧, 鱼虾
不显示能量流动, Ⅱ 体内的碳去向缺少 呼吸作用, D
错误。 等大型水生动物因死亡而减少, 死去的鱼虾腐烂后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