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高中历史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2·RJ
P. 40
14 高中历史小题狂做·选择性必修 2·RJ
第四单元 村落、 城镇与居住环境
主题归纳整合
一、 古代世界民居和集镇的特征
1. 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 基本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得食物, 民居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 大多是挖
穴而居。
2.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 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水源, 所以民居多靠近水源之地, 分布于大江、 大河附近, 便于生产和
生活, 同时民居样式逐步走向地面建筑。
3. 早期民居分布范围广泛, 散布于亚非各处, 往往是农业文明的起源地, 民居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 建筑材料
多为木、 土和石块。
4. 集镇的兴起往往伴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 便利了商品的交换。早期集镇还伴有浓厚的政治、 军事色
彩, 后来出现专业化市镇。
二、 近现代城市化的动力
1.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基本
的物资生活条件; 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
供市场。
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工业
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
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得以实现。
三、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第一阶段
自城市形成至18世纪中叶(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
为1% — 2% 。城市规模小, 城市数目少。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 非农产业不发达。
2 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至1900年( 两次工业革命), 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到13.3% 。原因:
工业化。工业化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使工矿城市大量出现;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为城市产业提供了后备劳动力, 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加大了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3 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世界城市化的速度、 规模、 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城市人口
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
扩大。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化的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1 历程
( 1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 1949 — 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