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江苏高考模拟试卷汇编优化28套·生物
P. 33
维素酶, A 错误; 过程②可利用 PEG ( 聚乙二醇) 促进酵母原生质 病, Ⅱ 7 为纯合子, 表型正常, 故150b p 对应的为正常的 D 基因,
体融合, 体现膜的流动性, B 正确; 糖化酵母可以分泌淀粉酶, 能 A 正确; 根据图1 ,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Ⅱ 6 的父亲患乙病、
以淀粉为碳源, 因此只以淀粉为唯一碳源无法区分杂种酵母和糖 女儿患甲病, 故Ⅱ 6 的基因型只为 AaX X , B错误; Ⅲ 13 同时患两
D
d
化酵母, C错误;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 为了实现以谷物为原料 病, 故Ⅱ 8 基因型为 AaX X , Ⅱ 7 基因型为 AaX Y , Ⅲ 12 的表型正
D
D
d
高效生产酒精的目的, 目的菌最终的鉴定指标应该是产生酒精的 2 1
常, 所以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 为 X X 的概率为 , 为
D
d
3 2
能力, D 错误。
14.C 标记基因在选用的载体质粒和重组质粒中都存在, 若检 AaX X 的概率为 2 × 1 = 1 , 即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 ,
D
d
3 2 3 3
测出标记基因所表达的性状, 不能说明重组质粒已经导入受体细
C正确; Ⅲ 10 患有甲病, 基因型为aa , 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
胞, 也可能导入的是普通质粒, A 错误; 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的
( Aa ) 占 1 , 他们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 × 1 = 1 , D
Ti 质粒的 T DNA 上, 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的愈伤组织细胞, 并 40 2 40 80
且可以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只是将目的基因导入 正确。
Ti 质粒上不能表示转化完成, B 错误; 制备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
分析甲病: 根据Ⅱ 5 、 Ⅱ 6 正常, 而他们的女儿Ⅲ 10 患甲
交瘤细胞先经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后在单孔培养
病, 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析乙病:
板上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筛选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
根据电泳图谱, Ⅱ 7 为纯合子, Ⅱ 6 为杂合子, Ⅲ 13 也是纯合子,
胞, 故必须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C 正确; 要繁育高产奶
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则Ⅱ 7 为杂合子, 与图谱不符,
牛, 需要从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取材进行胚胎性别鉴定, D 错误。
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5.BC DNA 合成抑制剂可抑制间期 DNA 复制, 因此操作 ①
19.BD 检测前需要对水样收集瓶、 培养皿、 镊子进行干热灭
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只能使部分细胞停止分裂活动, A 正确;
菌, 防止杂菌干扰, A 正确; 完成过滤后需将滤膜置于固体培养基
操作④ 去除 DNA 合成抑制剂维持 12h后, 细胞进入下一个周
上, 在37℃下培养观察, B错误; 为减少实验误差, 按照题述实验
期, DNA 未复制时, 细胞不含染色单体, B 错误; 由于 G 2+ 前
步骤多次取样重复进行检测, 取平均值作为实验数据, C 正确; 大
期+中期+后期+末期+G 1=12h , 所以理论上操作②维持12h
肠杆菌较小, 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替代膜过滤法检
后最初在 S期和 G 2 交界点处的细胞刚好最后到达 G 1 和 S期的
测, D 错误。
交界点, 而之前处于S期的细胞仍停留在S期, 所以处于S期( 非
20. ( 除标注外, 每空1分)(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尼龙布
7
+
G 1 / S临界处) 的细胞占7÷ ( 7+19 ) = , C 错误; 若操作⑥加入 ( 2 ) 类囊体膜 电子 ( 顺浓度梯度) 运输 H 、 催化 ATP的合成
26
( 3 )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 暗( 碳) ( 4 ) ① 光反应相对速率
DNA 合成抑制剂维持7h之后去除 DNA 合成抑制剂, 各细胞的
下降, 热能散失比例上升 ② 暗反应未被激活, 光反应产生的
分裂进程将“ 同步”, D 正确。
NADPH 和 ATP积累导致光反应被抑制( 2 分) ③ 未被利用,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各操作步骤的含义: ① 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 S期细胞被阻止, G 2 、 M 、 G 1 期的细胞不被阻 以热能形式散失 可有效转化为化学能并减少热能形式散失的
比例
止; ②维持12h , 除了 S期细胞, G 2 、 M 、 G 1 期的细胞停留在 G 1 解析:( 1 )图1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
和S交界处, 此时, G 2 、 M 期细胞完成分裂, 细胞数目加倍; ③去 类。在提取和分离该植物光合色素的实验中, 过滤研磨匀浆最好
除 DNA 合成抑制剂, 所有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④ 维持 12h , 最 选用单层尼龙布, 以保证色素不被大量吸附。( 2 )图1反应过程
快的细胞到达 G 1 和 S交界处, 最慢的细胞进入 M 期1h , 此时 是光反应过程, 该过程的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膜。与质膜上的蛋
部分细胞存在染色单体; ⑤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 G 1 和 S交 白质相比, 图中的 C y tf 、 PC和 P700等是光系统电子传递链中可
界处的细胞不能进入 S期, 依旧停留在 G 1 和 S交界处, 进入 M 以传递电子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故传递 H 2O 裂解产生的电子并
期1h的细胞继续进行; ⑥维持7h , 最慢的细胞经7h刚好到达 最终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图中 ATP合酶由 CF 0 和 CF 1 两部分
G 1 和 S交界处, 此时所有细胞都停留在 G 1 和 S交界处。 组成, 其作用有利用 H 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转运势能转化为
+
16.ABD 不能分裂的细胞不能进行 DNA 复制, 因此不是所有 ATP中化学能, 并且 ATP 合酶具有催化 ATP 的合成的作用。
的真核细胞都可以完成 ①~⑤ 过程, A 错误; 物质 Ⅱ 为线粒体 ( 3 )据图2分析, 未开始光照时, CO 2 吸收速率低于0 , 说明此时
DNA , 为环状 DNA , 不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B错误; 根据多肽链 在释放 CO 2 , 这是植物细胞进行细胞呼吸释放 CO 2 的结果。在
的长度可知, 图中③过程核糖体在 mRNA 上由右向左移动, C 正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消耗 CO 2 , 0.5min后, CO 2 吸收速率才迅速
确; ③⑤都是翻译过程, 但两者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 升高, 说明此时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才被激活。( 4 ) ①根据图3
相同, D 错误。 分析, 0~0.5min之间, 表示光反应相对速率的曲线下降, 表示热
17.AD 同一植株的不同细胞中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能散失比例的曲线上升。 ② 根据图 2 ,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
只有特定部位能合成激素 M , 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 错 0.5min 后才开始加快, 故0~0.5min之间, 应该是暗反应的速
误; 依题意可知, 植株甲为野生型, 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 率限制了光反应的速率, 所以暗反应未被激活, 光反应产生的
植物激素 M , 植株乙是不能合成植物激素 M 的突变型植株, 能产 NADPH 和 ATP 积累导致光反应被抑制。 ③ 根 据 图 3 , 0~
生生长素, B正确; 图2显示, 乙的侧芽长度明显比植株甲的长, 0.5min 吸收的光能未被利用, 以热能形式散失, 进而可保护光
而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 M , 植株乙则不能产生植物激素 M , 这 合色素、 相关蛋白和叶绿体结构等免受( 光) 损伤; 0.5~2min , 吸
说明植物激素 M 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C 正确; 图2显示植 收的光能可有效转化为化学能并减少热能形式散失的比例, 进而
株甲、 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 而植株丙是由野生型甲 有利于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作根、 突变型乙作茎进行嫁接而形成的, 据此可推知: 植物激素 21. ( 除标注外, 每空 1分)( 1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2 ) DNA分子的
-
-
+
M 是根产生的, D 错误。 复制 ①② 2 0或1或2 ( 2分) 100% ( 3 ) 1 D D S S +
18.ACD 结合图1 、 图2判断, 乙病为 X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 4 )不遵循 S / s和 T / t 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